10年,244個城市(含香港),93個農村地區,一串看似沒有關系的數字,宜信用十年的發展將其串聯。宜信普惠,從IT培訓教育借款服務的“宜學貸”業務起步,發展到目前規模最大、客群覆蓋率最廣、產品線最豐富、風控水平最高的普惠金融機構之一,是如何做到的?此次采訪中,圍繞宜信普惠的商業模式、在農村的發展路徑以及如何用科技創新踐行普惠金融,宜信普惠高級副總裁王威為記者一一解惑。
普惠金融“三階段”
記者:作為國內較早探索普惠金融的機構之一,宜信通過十年的探索實踐,對普惠金融的認識有什么變化?
王威:宜信的普惠金融之路自2006年宜信創立時就已開始,當時的中國還處于信用體系建設的早期,很難用一種方式服務所有人。為了幫助培訓機構的100多位同學,宜信開展了宜學貸業務,解決了追夢青年的培訓借款需求。隨后,宜信面向客戶提供的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普惠金融業務服務對象從培訓機構學生逐漸拓展到工薪階層、小微企業主、農戶,服務方式也從純信用借款服務拓展到抵押類借款服務、擔保借款服務、融資租賃等。如創新的公益助農線上平臺宜農貸在2009年上線,偏遠地區貧困婦女的借款需求通過網絡數據傳輸給城市里的愛心人士,只要輕點鼠標,就能將公益借款迅速傳向最需要資金幫扶的山鄉創業農民??梢哉f,宜信是中國普惠金融業務的先行者,也是普惠金融市場的引領者。
在宜信,CEO唐寧有個著名的普惠金融“三階段”,分別是信用獲取和建立、多樣化金融服務和能力建設三個進程。具體而言,信用獲取、信用建立、小額資金的獲取是第一階段。普惠金融在國際上的實踐源于小額信貸,一些貧困的農村婦女通過幾十元、幾百元就可能改變生存狀態。小額信貸、微信貸如何幫她們獲取信用借款,如何打造信用體系,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體系成熟后,就進入了多樣化金融服務階段。普惠金融不等于小額信貸,還包括提供其他諸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存款、理財、支付、保險等,目前宜信普惠就在和合作伙伴一起做著這樣的事情,為更多的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除了金融服務之外,普惠金融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面向小微、農戶等普惠金融受眾提供能力建設服務。比如,參考孟加拉國的例子,最樸素的能力建設是告訴借款的農村婦女要把洗臉的毛巾跟其他用途的毛巾分開、要喝純凈水;到了城市,用云平臺,去幫助城市小微企業做人員培訓與管理,記各種賬務等。這是最基本的能力建設,是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普惠受眾特點決定的。宜信過去十年的普惠金融服務就是按照這樣的階段一步步走來的,未來十年也會這樣走下去。
記者:農村金融業務雖是藍海,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宜信普惠在開展農村業務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
王威:農村普惠金融業務開展的難度,遠大于城市,主要是因為信用數據嚴重缺失以及沒有可抵押的資產,導致難以判斷農村客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信息缺乏一直以來都是農村普惠金融業務沒有解決的問題,同時還有自然環境、市場環境、政策法規環境等因素影響,直接導致成本高企。舉個例子,同樣的產品,用在東北和南方的農村效果不同。東北農村只有到秋季才能收獲,農戶還款基本都在11月左右,而南方農村有夏秋兩季甚至可以更快時間回款,自然環境迥異使得產品設計相當復雜。而當自然災害影響發生歉收時,又必須及時做債務重組。
面對這些難題,宜信普惠做的第一步就是“普惠”,堅持深入農村,通過入戶調研積累信息并判斷其還款能力。一方面通過流程優化、風控創新、增強農民信用意識來打通農村金融的“毛細血管”;另一方面,將與農民相關的增值服務納入業務范圍,幫助農戶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關心其生產經營情況,讓農戶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穩健。
在控制成本方面,金融科技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宜信普惠惠農平臺致力于運用農業產業鏈大數據、農業眾籌等基于“農村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科技手段,為農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務,促進農村高成長人群致富及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科技惠農促發展
記者:據了解,宜信普惠惠農平臺被喻為金融“農貿大廈”,目前惠農業務的覆蓋規模如何?其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威:作為宜信普惠的金融“農貿大廈”,惠農平臺基于PC端和移動端兩端搭建,圍繞全國各地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包括生產場景化的金融產品需求,主要致力于開放農資企業、合作社等群體的合作,定位于農村移動金融服務。經過多年發展,宜信的農村金融服務覆蓋了30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區縣農村,農戶咨詢超60萬人次,為近6萬農戶提供了超18億元借款及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其中助農扶貧業務已經幫助了近2萬農村婦女,扶貧助農金額將近2億元。
基于宜信在農村的普惠金融實踐,惠農平臺對滿足城鄉客戶資金需求、實現信用價值的釋放和提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宜信普惠惠農業務以開放的合作平臺,廣泛聯合農機制造商,農機代理商,農資企業以及農民合作社,共同搭建服務“三農”的金融生態體系。一方面通過與涉農企業合作建立符合農戶需求場景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將金融服務與農戶日常生產生活高度整合;另一方面也為涉農企業提供專業的應收借款保理、存貨金融、供應鏈金融、農產品銷售、信息化管理工具“愛社員”等多種金融服務。
記者:宜信惠農平臺運用了很多科技創新的手段,為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嘗試,能詳細談談科技為農村金融服務帶來了哪些改變嗎?
王威:普惠金融,一個普,一個惠,都指的是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捷性,對普惠金融理解為照顧、優惠,甚至白給是錯誤的。經過惠農平臺的實踐,線下的團隊也做了跟進試點,最后發現農村客戶更容易接受移動互聯的方式。過去是靠人,現在我們在手機APP上提供所有服務的信息,通過二維碼或者朋友圈的傳播,試點地區的獲客能力提升了兩倍,反過來降低了獲客成本。所以說運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在農村能夠找到一些方法降低成本。同時,時效性、便捷性也提升了,農戶能夠知道我們為他提供了哪些服務,并且能很方便地找到我們。另外,我們正在嘗試一些無紙化的服務,面向個人的移動APP可以隨時隨地傳遞信息,通過客戶授權完成信息的抓取,進行信用評估。
之前很多人認為農村很難做普惠金融服務的,宜信做到了。在基于大數據的風險控制方面,宜信利用大數據技術在農戶和小微的信用建立方面去不斷創新。利用互聯網等新的數據源,像社交、網購等,獲取后進行一系列的研發工作,讓不同的數據源建立的信用模型越來越有效。如網絡電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留下大量數據的小微企業,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可實時完成授信評估結果;在農村,農戶租賃拖拉機、收割機、烘干塔等農機具時,我們在農機上安裝傳感器,他的拖拉機開到哪里、烘干塔烘干了多少糧食,遠程就可以知道,并以此開展風險控制。這都是很有意思的金融科技,可以運用在普惠金融的最前沿。
創新業務“宜定牛”
記者:“宜定牛”創國內活體融資租賃先河,請簡單介紹下這項業務的開展情況,及下一步宜信普惠在農村金融方面的創新計劃。
王威:2015年7月,緊跟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節奏,宜信普惠惠農平臺旗下融資租賃與河北灤縣軍英畜牧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為200頭泌乳牛辦理了售后回租業務,這一活體租賃業務創新引起業內廣泛關注。我們第一筆“宜定牛”的客戶,還款非常好,還是提前還款。后期我們在同類型的牧場,也開發了更多的客戶。來找我們的客戶除了養牛、養豬、養雞,最另類的就是養鱷魚的。關于活體抵押物的處置問題,后續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要求,一旦有風險的話,如何處理,這是對我們挺大的挑戰。前不久宜信正式向外界發布了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升綜合經營能力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翼啟云服,用“產業+供應鏈+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全新模式服務中小微企業,旗下有一款專門服務商超產業鏈的“商超貸”產品,未來我們也會跟“商超貸”業務聯合,它有針對生鮮的產業鏈,生鮮的上游也許就跟牛、豬有關系,跟牛奶、豬肉有關系。這個供應鏈如果打通的話,對我們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以及處置抵押物等都有助益。其實農村和城市的業務,如果在某個產品上剛好有非常好的契合點,農村和城市就能夠在某項業務上握手。
更多的創新還是要依靠科技。產品創新,市場或許已經窮盡,但我覺得科技能讓我們的創新實踐,或者讓業務存續,這個很重要。我覺得市場上的創新,可持續性還是要看科技的支持有多大,風控能力有多強。對于宜信來說,我們選擇的是科技型發展之路,競爭優勢來自于領先的服務和科技手段。未來5年,宜信將打造并開放農村金融云平臺,通過農村金融服務生態圈,開放宜信小微企業和農戶征信能力、風控能力、客戶畫像等能力,實現“為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和“促進農村地區及城鎮化消費金融發展”的兩大目標。